一、污泥上浮的主要原因
1. 污泥腐败(反硝化或厌氧分解)
原因:
污泥在池底停留时间过长,发生厌氧分解,产生气体(如CH₄、H₂S、N₂)。
脱氮反应中硝酸盐被还原为氮气(反硝化),气泡附着污泥导致上浮。
特征:污泥呈块状或片状上浮,伴有黑色或腐败气味。
2. 进水负荷过高
原因:
瞬时水量或污染物浓度突增(如SS、COD过高),超出沉淀池设计负荷。
絮凝效果差,悬浮物未充分沉淀即被出水带走。
特征:出水浑浊,池面可见细小悬浮物漂浮。
3. 斜管堵塞或水力条件异常
原因:
斜管(板)间隙被藻类、油脂或污泥堵塞,导致水流短路,局部流速过高冲刷污泥。
配水不均,形成死水区或涡流,破坏沉降过程。
特征:池面水流紊乱,局部区域污泥堆积或上翻。
4. 混凝/絮凝效果差
原因:
混凝剂投加量不足或过量(如铝盐过量导致絮体过轻)。
pH值偏离最佳范围(如铝盐适宜pH 6-8,铁盐pH 5-7)。
混合或絮凝阶段搅拌强度不当,絮体松散不易沉降。
特征:絮体细小、松散,沉淀速度慢。
5. 排泥不及时
原因:
排泥周期过长或排泥量不足,污泥层过厚,底层污泥受压密实后上浮。
排泥管堵塞或排泥泵故障,导致污泥无法排出。
特征:沉淀池底部污泥层厚度明显增加,排泥时污泥流动性差。
二、针对性解决措施
1. 抑制污泥腐败与反硝化
措施:
缩短污泥停留时间,增加排泥频率(如每日排泥2-3次)。
在进水端投加氧化剂(如少量次氯酸钠)抑制厌氧菌活性。
对含氮废水,在前端工艺强化脱氮(如增加曝气或投加碳源促进完全反硝化)。
2. 控制进水负荷与稳定性
措施:
增设调节池,均衡水质水量波动。
加强预处理(如格栅、初沉池)降低SS和COD负荷。
投加助凝剂(如PAM)增强絮体密实度,提高抗冲击能力。
3. 优化斜管运行条件
措施:
定期冲洗斜管(高压水枪或气水反冲),清除堵塞物。
检查配水系统(如穿孔墙或堰板),确保水流均匀分布。
调整斜管安装角度(通常55°-60°),避免污泥在斜管内堆积。
4. 提升混凝/絮凝效果
措施:
通过烧杯试验确定最佳混凝剂种类、投加量及pH值。
在混合阶段采用快速搅拌(G值300-1000 s⁻¹),絮凝阶段逐步降低搅拌强度(G值20-70 s⁻¹)。
对低温低浊水,可投加活化硅酸或改用复合混凝剂。
5. 强化排泥管理
措施:
采用自动排泥系统,根据污泥层厚度(建议控制1.0-1.5 m)或时间设定排泥程序。
定期检查排泥管道,防止堵塞;排泥时控制流速避免扰动上层污泥。
对高有机质污泥,可增设污泥浓缩池或投加絮凝剂改善脱水性能。
三、预防性维护建议
日常监测:
定期检测出水SS、污泥沉降比(SV30)及池内污泥层厚度。
观察斜管表面是否结垢或堵塞,及时清理。
季节性调整:
夏季高温时缩短排泥周期,防止污泥腐败;冬季低温时增加混凝剂投加量。
设备检修:
每年停池检修斜管支架、刮泥机等设备,确保结构完整性。
四、典型案例分析
案例1(反硝化导致上浮):某污水厂因缺氧池回流污泥含硝酸盐,在沉淀池发生反硝化。解决方案:调整回流比,在沉淀池前增设微曝气破坏厌氧环境。
案例2(斜管堵塞):某印染厂斜管被纤维堵塞,污泥上浮。解决方案:加装细格栅(孔径≤1mm),每周高压水冲洗斜管。
通过系统分析污泥上浮的成因,结合工艺调整与精细化管理,可有效恢复斜管沉淀池的正常运行,保障出水水质稳定达标。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转载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