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动态
来源:创始人   发布时间: 2025-03-21 16:34:57   0次浏览   大小:  16px  14px  12px

一、核心工艺原理

1. 化学沉淀法

- 除硬:投加石灰(Ca(OH)₂)、氢氧化钠(NaOH)或碳酸钠(Na₂CO₃),与钙镁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(CaCO₃)、氢氧化镁(Mg(OH)₂)沉淀。

- 除硅:添加氧化镁(MgO)或氯化镁(MgCl₂),与硅酸根(SiO₃²⁻)结合生成难溶的硅酸镁(MgSiO₃)沉淀,或通过调节pH促进硅的絮凝。

2. 膜分离技术

- 采用管式膜(如聚四氟乙烯PTFE膜)或超滤膜,通过筛分过滤截留化学沉淀产生的悬浮物及胶体,确保出水浊度和硅含量达标。

3. 离子交换法

- 进一步去除残留钙镁离子,常用H型或Na型阳离子交换树脂,降低水的硬度,防止后续反渗透膜结垢。

二、典型工艺流程

1. 预处理

- 通过格栅、沉淀池去除大颗粒悬浮物,调节水质水量。

2. 化学软化除硅

- 在反应箱中投加石灰/纯碱、氧化镁等药剂,控制pH至10-11,反应生成钙镁沉淀和硅酸镁絮体。

3. 固液分离

- 采用管式膜或高密池进行固液分离,膜分离可直接截留颗粒,避免传统沉淀的耗时问题。

4. 离子交换

- 滤出水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进一步脱除残留硬度,调节pH至4.5-5.5后经除碳器脱碱,再回调pH至9-11。

5. 反渗透浓缩

- 软化水经反渗透处理,产水回用,浓水进入蒸发结晶系统进一步处理。

三、关键操作要点

1. 药剂投加控制

- 根据水质实时监测钙镁、硅含量,精确控制石灰、纯碱等药剂投加量,避免过量或不足导致的结垢或处理不达标。

2. pH调节

- 化学沉淀阶段需将pH维持在10-11,确保钙镁沉淀完全;离子交换前需将pH回调至酸性范围(4.5-5.5),避免树脂失效。

3.膜系统维护

- 定期反洗膜组件(如用产水或酸碱液),防止污泥沉积导致膜污染;控制曝气强度,保持膜池污泥悬浮状态。

4. 污泥处理

- 及时排出膜池截留的污泥,避免浓度过高影响膜过滤效率;污泥需脱水后安全处置或资源化利用。

5. 系统抗波动能力

- 采用连续进出水方式,通过调节排泥频率稳定膜池污泥浓度;应对水质波动时,可调整药剂投加量或增加预处理环节。

四、工艺对比与选择

- 化学沉淀+膜分离:流程短、占地小,适合高硬度高硅废水,但需定期清洗膜组件。

- 离子交换:产水硬度低,适合后续反渗透,但树脂再生会产生高盐废水。

- 流化床结晶法:污泥量少、节能,但需控制晶种添加和反应条件。

根据水质特点(如硬度、硅含量、盐度)及回用要求,可组合上述工艺以达到最佳处理效果。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转载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。
上一篇:污水处理常见设备维护要点  下一篇:没有了